陈老师趣说三国第五十九讲,独家原创,如需转载,请注明出处!
“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”这句问话中,反映了人们对于年老将军的普遍认知:年纪越大,便越难再立下赫赫战功。人们总是自然而然地认为,老年人已无法与年轻人同日而语。但历史上,常常有那些老将军突破常规,力证“老当益壮”,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赵国的廉颇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。而在三国时期,也有一位年近七十、同样英勇的老将军——黄忠。今天,让我们来细细讲述黄忠的故事。
黄忠,字汉升,来自南阳。《三国志》中对黄忠的记载极为简略,仅有三段文字,甚至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黄忠的登场次数也屈指可数。然而,每一次他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,都会以其惊人的表现令观众为之一震,屡屡立下赫赫战功。
黄忠经历过两场重大战役。第一次发生在刘备入蜀时。刘备在益州牧刘璋的手下,得到了法正、张松等人的内应,成功进入了西川的葭萌关。随着刘备与刘璋决裂,黄忠随刘备兵力,从葭萌关一路向成都进发。黄忠作为先锋,常常以身作则,冲锋在前,表现出无比的勇猛与坚韧,令敌人胆寒。他的武艺出众,使得刘备军士气高涨,顺利攻占了成都附近的涪城。
从葭萌关到成都的路途并不简单,沿途有许多川军把守的关隘要塞。然而,刘备能够如此迅速进发成都,关键不仅在于庞统的智谋,更依赖黄忠的英勇与坚定。即使是随刘备出征的魏延、关平、刘封等年轻将领,也难以比肩黄忠的武勇。
黄忠的第二次大功是在汉中争夺战中。在此战中,刘备积蓄实力,准备北伐汉中,实现汉高祖的伟大复兴梦想。然而,曹操的骁将夏侯渊驻守在定军山,挡住了刘备的进军。夏侯渊素来能征善战,麾下的兵马也颇为精锐。但黄忠并不畏惧,他坚持要让自己作为先锋,甚至请求刘备将其他如赵云、张飞等年轻猛将排除在外,独自出战。刘备无奈,只得听从。黄忠带领队伍前进,鼓声震天,士气如虹。在黄忠的激励下,蜀军快速冲向敌军,最终一刀斩杀夏侯渊,打得魏军大败,定军山丢失。此役,刘备成功占领汉中,自立为汉中王。
黄忠随后被封为“讨虏将军”,并列为五虎将之一。此时,诸葛亮便向刘备提议:“黄忠的威望虽高,但与关羽、马超等相比,尚有差距。若让他与他们平起平坐,恐怕远在荆州的关羽不太能接受。”然而,刘备坚持自己的决定,并安抚关羽,最终黄忠的职位得以保持。
关羽得知此事后果然勃然大怒,直言:“我怎能和一个老卒为伍?”他认为黄忠并不配与自己平起平坐。好在刘备派遣了智勇双全的王甫前去调解,他巧妙地劝解关羽:“您与汉中王(刘备)结为异姓兄弟,汉中王便是您,您便是汉中王,又何必与黄忠争这个位子呢?”关羽最终心悦诚服,放下了心头的芥蒂。
展开全文
遗憾的是,汉中战后的第二年,黄忠便去世了,并没有像《三国演义》中那样,过上长寿且不断壮大的传奇生涯。那么,问题来了,黄忠为何直到六十多岁才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?按理说,年少时的黄忠,定然更为骁勇,那么为何他没有在年轻时便出名呢?让我们来分析一下。
黄忠出生于南阳,南阳位于荆州的北端,是一个富庶的地方。正因为这里经济发达,所以成为了黄巾之乱的主要战场之一。黄忠应该在黄巾之乱爆发时已年过而立,因此,黄巾之乱前,黄忠这样的一位武将,未能施展才华,也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的。黄忠有一个儿子,家人对他来说非常重要。从这点来看,黄忠未能早早参军,或许是出于家庭责任的考虑。当时的南阳是个动荡的地区,经常发生杀人抢劫等恶性事件,黄忠如果参军,虽然凭借其高强的武艺可能获得战功,但如何保证家庭的安全呢?
为此,黄忠可能是为了保全家人,将家庭放在第一位,并将重心放在了家族的安危上。在黄巾之乱后,他便将家迁往相对安全的荆州南部的长沙。直到局势稍有稳定,群雄并起时,黄忠才开始为刘磐效力。黄忠在四十多岁时才正式投入战斗,虽然此时的黄忠年纪已不轻,但他依然表现得英勇无畏。在辅佐刘磐的过程中,黄忠不仅帮助抵挡了东吴孙策的进攻,还令孙策无法在有生之年占据荆州。因此,黄忠的能力从未被质疑,只是因为时运未至,他未能早早大显身手。
尽管如此,黄忠的勇猛却无法掩盖他在年轻时的困境。或许他是那种典型的“家国为先”的英雄,直到家事得以安稳,才能全心投入到报效国家的事业中。即便如此,我们依然可以想象,年轻时的黄忠一定不逊色于任何一位英雄豪杰。
好了,陈老师的三国课堂今天就讲到这里了。对于喜爱三国的朋友们,欢迎订阅陈老师的讲座,每天都会为大家带来精彩的三国趣闻。感谢大家的观看,祝愿大家有一个愉快的一天!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