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过,任何时代,当官的方式都不止一种,比如上面这位,就是陪嫁过来的奴隶,因为有才就做到了宰相的位置。
军功制。这种制度产生在春秋战国的时代,最终确立是商鞅在秦国变法的时候。这种制度说实话就是拿命换来的。不仅自己不要命,还必须要了别人的命。
商鞅
商鞅规定,凡行伍中人,不论出身门第,一律按照其所立军功的大小接受赏赐。确立了二十级军功制。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级,分别为:一级公士,二上造,三簪袅,四不更,五大夫,六官大夫,七公大夫,八公乘,九五大夫,十左庶长,十一右庶长,十二左更,十三中更,十四右更,十五少上造,十六大上造(大良造),十七驷车庶长,十八大庶长,十九关内侯,二十彻侯。主要是哪个时代战乱不断,根据打仗的时候取敌人首级的多少来确立爵位。这个爵位并不是官职,举个例子,在一次战争中,你杀了100敌人,封为子爵。这个子爵只是个爵位,不是官职。但是比如说朝廷要任命户部侍郎,要求最低是子爵。所以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有当这个户部侍郎的资格。所以爵位是当官的前提。这个制度和“世卿世禄制”也一样,自确立一直以不同的形式沿用到现在。因为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没有战争,有战争就有牺牲,建功的人就一定要有奖励!毕竟这是拿命换来的。
二十级军功制
察举制。察举制是汉武帝的时候创立的,可以说是一大创举。简单的来说察举制就是领导经过多方面考察、还有经过考试向上级举荐合格的人才。一般是一年两个,一个是孝廉,一个是秀才。孝廉,顾名思义就是孝顺和廉洁都要具备。古人的眼中是百善孝为先,如果不孝顺的话绝对是当不了官的。秀才和后来的秀才不一样,这个应该分开念,秀代表比较好,才代表才学,用的是比较有才的人。每年每个郡向皇帝举荐孝廉秀才各一个,供国家使用。
不过汉武帝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很逗的状况就是,很多郡守都不愿意举荐。因为一旦自己举荐的人出了问题之后会进行连带责任的。所以为了避免连累自己大家都不想举荐,但迫于皇帝的压力又不得不举荐。当然这项制度后期被玩坏了,后来民间流传一句话叫做“举秀才,不知书,举孝廉,父别居。寒素清白浊如泥,高第良将怯如鸡。”足以证明这项制度又被世家大族把持着了。尽然被别人玩坏了,后来也肯定会被其他的先进的制度所取代。
曹魏时期,魏文帝曹丕创立九品中正制。这项制度,自从创立的时候就备受异议。主要是汉末三国的时候,多数军阀都是实行举贤任能的。这些东西是有很大的好处,现在感觉是很好,但是严重损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。所以曹丕称帝的时候也是为了取得这下大家族的支持,创立了这项制度。九品中正制把人分为九品上上、上中、上下、中上、中中、中下、下上、下中、下下,这项制度主要是根据家世和行状和定品级。刚开始的时候还可以公平一点,到后来就是“上品无寒士,下品无士足”,所有的官员全靠出身了,只要不是智商太过分了,都可以正常入朝为官。
这项制度在那个时代来讲并不是特别的阻碍历史发展。曹魏时期创立没有多久,晋朝统一了三国。但是晋朝并没有存多久就被匈奴灭了。于是进入了东晋时期,东晋和其他的朝代不一样,东晋的皇帝自始至终都没怎么掌权,始终被一些大家族控制着,东晋开国的皇帝司马睿就是和当时的王导一起接受朝臣上拜。当时有句话叫做、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。也就是说当时建立的时候就已经非常仰仗这些世家大族,也就导致了后来这些世家大族的势力越来越大,那个时候皇帝就更不敢动他们了。所以也就更不敢废除九品中正制这项给予贵族特权的制度了。
科举制。关于科举制就不需要讲太多了,从隋朝确定到清末废除,存在了1300多年,影响甚大。科举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,也不是那样的一无是处。我们在学历史书的时候上面写道,到明清的时候就已经阻挡社会的潮流了,事实上呢?明清存在科举制首先就是给读书人提供了一个做官的机会,给他们进入统治阶层的梯子。只要有了这个梯子他们就不会轻易的造反,这个是有利的方面。我们只所以说明清时代的科举毒害比较大是因为他们的八股取士,说是生搬硬套。其实换个角度想象,我们现在的高考也是如此。考几科,每科考什么,每题几分,也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。
八股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无是处,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,文体有固定格式:由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题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八部分组成,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。其实只要学会了这些,严格的来说对于做官没什么用,但是对于做人绝对有用。从本质上讲,学会了这些至少人品还行,这样的人做官至少是个好官。只不过入了官场之后受官场风气的影响是后来变坏的而已。
科举制明清时期分为三个阶段,乡试、会试、殿试。乡试第一名叫解元,会试第一名叫会元,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,合称三元。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。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。
19世纪80年代后,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,科举制度发生改变。1888年,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,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。1898年,加设经济特科,荐举经时济变之才。这就说明科举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,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。只不过后期有更好地东西来取代它而已。
1905年的时候,被上面这俩人上书废除了。不过那时候科举制已经是彻底的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,即使再怎样改革都没用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