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着我们的《说文解字》课程,本课讲“竹”部的一个汉字:“笺”。“笺”是现代汉语通用汉字,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《现代汉语通用字表》中。
笺。读jiān。(注意,它只有这一个读音,没有zhàn这个读音)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笺,表识书也。从竹,戔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古书注释的一种。
最早的“笺”,见于汉代郑玄注《毛诗》,称为郑笺。唐代孔颖达《毛诗正义》:“郑于诸经皆谓之注,此言笺者……记识其事,故特称为笺。”
(笺注一类的古籍)
也就是说,“笺”与“注”不同,“笺”不同于注解,它有笺者自己思想的表达。所以,郑玄对于诸经的注解都称为“注”,而对于《毛诗》的注解,称为“笺”,是因为他在“笺”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,而对《诗经》注释的《毛诗》的解说加入自家理解是正常的,毕竟《诗经》是更多是艺术性的,对它进行精确的“注”是不可能的。
那么这样就清楚了,在古文献注释这方面来说,所谓的“笺”与“注”是不同的:“笺”,是对前人注释的再注释,既解释原文,又补充、修正或引申前人的注解,并加入己见。而“注”,则是对原文的直接解释。
《后汉书·儒林传·卫宏》:“马融作《毛诗传》,郑玄作《毛诗笺》。”
本义之外,笺还有其他用法:
(1)古代公文的一种体裁。《广雅·释诂四》:“奏、笺、表、诏……书也。”王筠《说文句读·竹部》:“汉末人上书曰’笺‘,亦曰表也。《文心雕龙》曰:牋(笺的异体字)者表也。(表)识其情也。”
(2)书信。如:信笺。巴金《还魂草》一:“然而今天在林那里拿到你托他转给我的短笺。”
展开全文
(信笺)
(3)供题诗、写信等用的精美纸张。如:浣花笺;薛涛笺。李商隐《送崔珏往西川》:“浣花笺纸桃花色,好好题诗咏玉钩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一回:“两边一副笺纸的联,上写着:‘三间东倒西歪屋,一个南腔北调人。’”
(今人仿制的薛涛笺)
(4)名片;名刺。明田汝成《熙朝乐事》:“姻友投笺互拜。”
(旧时的名刺)
(5)把书简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。《集韵·先韵》:“笺,编也。古者书纪其事以竹编次为之。”
(6)云。《广雅·释言》:“笺,云也。”
笺的小篆写法如图:
(笺的小篆写法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